258中文小说阅读网 - 历史小说 - 镜明花作在线阅读 - 第86节

第86节

    “你这样问了?”姜小乙好奇地问,“师父怎么说的?”

    想起那一日,韩琌眉目更为收敛了,眼底留下一层深深的黑。

    “师父说,‘你师兄是佛国的莲花,只可惜生在了人间,你也配和他比?’我又问,‘师兄是佛国的莲花,那我是什么?’师父说,‘你是池塘下的烂泥,这辈子也没有出头之日的,哪也别去,就留在山里陪我吧。’”

    姜小乙哑然。

    韩琌眉峰淡淡挑起,轻声道:“我对师父说的最后一句话,就是——‘您说得真对。’”

    最后一句话?

    韩琌的身体忽然颤抖起来,姜小乙以为他不舒服,连忙起身探查,没想到他只是在笑。他不知想到了什么,根本止不住笑意,好不容易稳住的气息也被打乱了,身体痛楚翻倍袭来,他满头虚寒,脸上疼得变形抽搐。

    此种状态下,他非但没有调整内息,反而笑得更大声。笑着笑着,他嘴角流下鲜血,眼中涌出热泪,整个人看起来怪异而癫狂。

    姜小乙莫名有些害怕,不禁道:“你别笑了!”

    韩琌猛地瞪向她,沉静的双眼闪着刀锋似的寒冷。

    “其实……我连烂泥也称不上,我不过是个欺师灭祖的罪人,我一定不得好死。”他冲着她笑,嘴角和眼角都是血光,他认认真真建议道:“要不,你杀了我吧?”

    姜小乙紧紧抿着嘴唇。

    韩琌歪歪头,目光忧愁而哀伤,声音忽然变得十分轻柔。

    “你就成全我吧。”

    姜小乙:“你不要胡言乱语!”

    韩琌一顿,脸色又蓦然阴冷起来。

    “我这人命一向硬,我不求死,没人能杀得了我。这是最好的机会了,你现在不杀,将来我会拖着整座王朝一起陪葬的。”

    他变脸速度之快,看得姜小乙心中发毛。她终于忍不住,进了牢内,一记手刀将其砍晕。

    她重新锁上门,离开大牢,心口砰砰直跳。

    好巧不巧,她出门走了不远,就见府衙大院内有一个小莲花池。现在不是花季,池子里只飘了几片浮萍。

    池子打理得十分干净,清可见底。姜小乙走近,在池边愣了很久,忽然发现池中央的泥地里,萌生了一棵新芽。

    晚风吹来,姜小乙抬起头。

    她对着天空颤声发问:“老师父,你说那些话究竟是什么意思?你是真的更喜欢大人吗?重明鸟又对你做了什么?”

    自然无人应答。

    夜空星光璀璨,天地一片安宁。

    第82章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姜小乙在应城等了很久。

    丰州离柞津最近, 每天都有战况源源不断传来,这里的气氛受到了不小的影响,街头巷尾的民众都在讨论前线的消息。

    听说杨亥分兵两路, 一部分人马于蓬德与青州城中间扎营, 准备抵挡钱蒙的援军。剩余大军在柞津东北方向百里外的野狐岭列阵,与周璧决一死战。

    各种各样的消息像春日的柳絮, 在这座躁动的城池中飞舞。

    有人说,第一天前锋对阵,杨亥军大获全胜。

    “知道因为什么吗?”

    路边的茶肆成了百姓讨论战情的据点。

    “就是因为那邪将丹木基不在了!前锋战就讲究一个快,要像一把刀直插对方心口!之前青州军的仗, 前锋战都是丹木基打下来的,他一走青州军就不行了!”

    过了几天,又有人说,两军主力对碰, 这次是周璧赢了。

    “呵, 心口真被插刀,人就直接死了!小小的前锋战拿了优势就吹起了牛皮, 真是笔筒里看天——眼光狭隘!”

    “怎么就是吹牛了?若不是杨将军派曹彦的副将郭技带两万人马追击丹木基,让他自身难保无暇驰援, 前锋战也不会如此顺利。”

    “那又怎样,青州军最强的是主力中军,前锋战不过是个幌子。周璧是个指挥的好手, 真正的对抗现在才刚刚开始。”

    “你到底是站哪一边的!怎么还帮着反贼说话?”

    “哈哈, 我不过是说实话而已。”

    “蠢货,等周璧赢了屠城,先杀你全家!”

    “这你可说错了,之前他们屠城是因为要快点拿下蓬德柞津, 为抵御杨亥做准备。如果赢了杨亥军,那江山怕是要易主了,周璧重商,丰州必受重看,他屠谁也不会屠我们。”

    “你、你这大逆不道的东西……敢说这样的话,小心我告到府衙去!”

    “你去呀,这些官老爷现在还顾得上这个?他们的家眷早几个月就送到北边去了,你难道不知道?”

    “你们都别吵了,杨亥和周璧都不是省油的灯,我看这一战,还是要看钱蒙。如果杨亥分出的人马能拦住钱蒙还好,如果拦不住,他们前后一夹击,杨亥军士气必然崩溃。”

    姜小乙从茶肆走出,耳边仍是各种纷纷扰扰。

    动荡的岁月中,人们仿佛被置于迷雾重重的路口,原地打转,犹豫不决,不知朝哪边走,才得生路。

    她走着走着,觉得有点热,拉开领口。

    从他们出征到现在,已经过去快三个月了,时间就像流水,不知不觉,悄无声息。

    忽而一阵风过,姜小乙深呼吸,嗅出淡淡的早春味道。

    这一阵风从南海而起,一路向北,路过丰州,吹入了深山,也刮起了谢凝鬓边几缕柔软的发丝。

    时值傍晚,今日天很阴沉,不见云朵,也不见太阳。

    谢凝抱着腿,靠在一棵树上,一动不动。

    她已经一整日没有吃东西了,并不是那些难民虐待她,而是她自己赌气。

    早上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

    他们赶路的时候,路过一道溪水,坡度很大,自山上向下流淌。水流看着很浅,也不急,村民走得都很顺利,所以谢凝也没有多留意。可一走进去,冲击力远超她的预计,她一下子就摔倒了,水底湿滑,她站不起来,水流就要将她冲到山下——就在这时,离她最近的薛婶忽然跑过来,将她拉住了。

    “别看水小,冲下去就没命了,快拉住我!”薛婶扒着河底的石头,冲后面的人喊道,“来人呐!快来人呐!”

    几个村民跑来,把她们两人捞了起来,背过了河。

    队伍暂时休息,薛婶带谢凝一起去换衣裳。

    谢凝抱着薛婶给她的衣服站在一旁,薛婶道:“你怎么不换?”谢凝脸颊发红,不好意思开口。她自幼尊贵,何时在深山老林里换过衣裳?薛婶道:“你快些换,穿着湿衣服会生病。小师父的药本就不多,还要给孩子用呢。”说完,自己换了起来。她衣服脱下,谢凝看得一愣。薛婶身材与她相仿,但是比她要瘦很多,肋骨清晰可见,两胸干瘪下垂,肌肤褶皱,呈现一种不健康的土褐色,像是放久了的柿子一样。

    “……你怎么这么瘦?”谢凝不禁问道,“你这样瘦,为何力气那么大?”她分明记得刚刚她救她的时候,一只手就拉住了她。

    薛婶道:“我们是干活的,当然得有力气。”

    谢凝低下头,默不作声将自己的衣裳也换了,穿好后,领口有些窝紧,薛婶过来帮她松了松,她的指头不经意间碰到谢凝的肌肤,又硬又粗糙,根本不像是女人的手。

    谢凝:“谢谢你救了我……”

    薛婶:“你不能死,你要是死了,我们还怎么找青州军。”

    谢凝心中难过,又问她:“你救我只是因为这个吗?”

    薛婶顿了顿,在她身后叹了口气,道:“我有个女儿,可惜饿死了,她要是没有死,应该跟你的年纪差不多。其实我也不想害你,但是没有办法。这世道没有公平可言,我们放过你,但没有人放过我们。”

    谢凝回头,看向薛婶。

    这些日子相处下来,她越发觉得这些人不是十恶不赦的坏人,他们说的话,做的事,与微心园里那些仆从没什么两样。在发现她不会擅自逃跑后,他们对她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他们没有打骂过她,甚至言语之间,还带着尊重和同情。

    谢凝忽然拉住薛婶的手,说道:“要不,你们跟我回天京吧?”

    薛婶一愣:“什么?”

    谢凝:“我一定保你们所有人平安无事,我不会告诉别人是老瓢抓了我,我就说是我迷路,流落在外,你们救了我!陛下一定会奖励你们的!”

    薛婶把手抽了出来。

    “不行。”

    “你就听我的吧,青州军是不可能赢的,你们不了解杨亥,他肯定会打败青州军,到时候你们要怎么办呢?”

    “……不行不行,不行就是不行!”

    她们的争吵将众人吸引过来,谢凝当着所有人面,把自己的提议又说了一遍。

    “跟我回天京,我发誓你们都不会有事的,我会帮你们要来田地,给你们房子,让你们过上好日子,请你们相信我。”

    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拿不定主意。

    他们同样也是时代的迷路人,跌跌撞撞,犹犹豫豫,不知朝哪走才得生路。

    “不行。”最后,还是老瓢开了口。

    谢凝:“你不相信我吗?”

    老瓢:“我相信你,但我不相信其他那些官差。”

    谢凝:“其他官差?可是……”

    “不用再说了。”老瓢打断她道,“准备赶路了!”

    谢凝没有办法,只能默默跟在后面。

    “当初我们老家的县令,也对我们说过同样的话。”薛婶走在她身边,说道:“叛军来前,他跟我们说,现下粮草不足,驻军无法发挥全部实力。他向我们征收军款,说要买粮,他答应我们等打退了叛军,会按照出钱多少,分给我们田地房屋。”

    谢凝问:“然后呢?”

    薛婶:“然后?你看看我们现在的样子,还不知道然后发生了什么吗?”

    谢凝不言。

    薛婶又给她理了理领口,道:“你别怪我们。”

    夜幕降临。

    这一夜,谢凝思绪混乱,睡得很浅。她梦到了高贵的永祥帝,梦到美丽的微心园,还有薛婶干瘪的双胸,和刀子一样磨人的手指。

    她的呼吸越来越重,直到一只手掌轻轻覆下,清凉水流自头顶灌入。谢凝茫茫睁开眼,发现是坐在身边的幻乐,他正笑眯眯地看着她。

    谢凝不喜欢和尚。

    她甚至愿意接受薛婶和老瓢,也不愿接受幻乐。她本想马上拨开他,然而,就在她伸手的一瞬,好像有什么东西在她脑中一闪而过,她又犹豫了。

    她被老瓢抓出来的这段时日里的所思所想,比她在天京城的十六年加起来还要多,她发现许多事的真相,与她最开始的认知相差甚远。她下意识地将皇宫里的混乱与荒唐归咎在那些僧侣头上……然而,事实当真如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