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8中文小说阅读网 - 历史小说 - 重生之庶女归来在线阅读 - 第230节

第230节

    孟瑄看后心生同情,不过又暗道,在用孟婆汤洗去她关于“最爱之人”、“最恨之人”、“最亲之人”的记忆之前,她也铁定早就知道了她娘的死讯,也已为她娘哭过一回了,现在第二回知道、第二回哭,大概也没那么伤心了。他记得那卷情报中说,她是早年就被娘亲抛弃了的弃儿,跟其母应该没多少母女情吧。哭上两下,尽一尽哀思就好了。

    这么想着,孟瑄也不吵她,先自己去脱袜洗脚,斜靠在床边儿等她去了。

    然后洗着洗着,他感觉眼皮惺忪,生出点儿倦意,渐渐进入梦乡。因为心里惦着她,睡得不十分沉,忽而就做了个很怪的梦,一下子把他从浅眠中惊醒了。

    “清儿?”他睁开眼睛喊道,“清儿?你在哪?过来服侍为夫漱口!”

    ☆、第555章 轻薄中有关怀

    更新时间:20140126

    话说何当归听孟瑄告知她母亲的死讯后,心中悲伤不已,再看床边那个“哗啦啦”洗脚的俊美男人,想到他今天一整天里对她的轻薄与关怀,她的心头百绪陈杂……他对她很好,从未有人对她这么好过。可是,一想到这一整天下来,这个长得过分好看的男人,投注在她身上的赤裸裸的垂涎目光,她就忍不住战栗发抖,有种想要从他身边立刻逃开的冲动。

    娘死了,罗家人自老太太往下,全都不要她了,她唯一能去的地方,竟然是充斥青面獠牙之辈的陌茶山庄。她被无尽的伤心和眼前的绝境困扰,不能留在这个孟公子身边,因为他是个毛爪色狼;不能回罗家,因为他们不要她了;不能去陌茶,因为那里的色狼更多。那,她该何去何从?

    青儿是她最好的朋友,短期之内,她倒可以去投奔青儿。可她已经是出嫁的人了,一旦悄悄跑了,性质上就属于逃妻,这孟公子若是拿着婚书去衙门告她,告赢了之后,她就会被判成奴籍,一辈子只能做他的丫鬟……而且青儿早晚也得出嫁,等青儿嫁后,她既不能跟去青儿的夫家,也不能留在廖家,因为廖之远也是色狼……

    无声哭泣了一会儿,又呆呆发愣了一晌,她十分灰心,想着自己一孤苦无依的弱女子,要免于被男子玷污的厄运,最佳的方法就是去出家。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合法途径,能让这个好色孟公子不继续纠缠她。一旦她出了家,婚书自然作废,他也不能去衙门告她了。

    这么想着,耳际传来低低的鼾声。她用袖子印干了朦胧的泪眼,往大床那边一瞧,一个乌发铺满胸口的高大男人,陷在那一匹白而软的虎皮中,歪着脖子打鼾,一只脚还没从水盆里捞出来呢。孟公子睡着了,睡颜里透着几分稚气,比醒着的时候看着顺眼。

    待水凉透之后,这样是十分容易着凉的,他太不仔细了。

    何当归虽然没有当“孟夫人”的觉悟,却很有当丫鬟的自觉,远远观望着他确实是睡着了,不具攻击性与杀伤力,也不会用那种烫人肌肤的眼光描摹她了。于是她找到干净的白布,悄悄地接近他,轻轻地从温水中抬出他船大的脚掌,用布吸干水渍。因为他的健躯看上去十分沉重,她料想自己不能搬动,也就不挪动他,让他就那么半挂在床上睡着,只往他的颈下垫了个豆米枕头,又去太师椅上抱了一张白虎皮盖在他身上。

    等做完了这些事,见他没有被惊动,她就去倒了那盆洗脚水,又去晾上擦脚布,回来一看,孟公子还在打鼾,睡中微微勾着唇角,不知是梦到了什么美事,还“呵呵”了两声。

    她既没有睡意,也没有地方可睡,孤零零在门口站着吹了一会儿风,突然想到,白日里这个孟公子盯得紧,连她去小解,他都不怀好意地跟在后面,使她心惊rou跳。这种情形下,她根本不能离开,就算跟他明明白白地说,母亲之死令她心灰意冷,又没有别的亲友可投靠,因此决定捐身入佛门,修一个来世的善果。就算这样的真心话讲给他听,他也未必能懂她的悲凉心境。她甚至都能想到,他听后大约会拥抱她,安慰她说,他会好好照顾她,然后再上下其手爱不释手地欺负她……

    想到这里,何当归打了个寒战,去意更加坚决,而且心想着,与其当面跟孟公子说,倒不如留书一封,交代清楚她的想法和行踪,谢谢他自成亲以来的照拂之惠,容她来世报答。这样等他醒后,就算再找来时,她也是佛门弟子了,他还能怎么着,再好色也不会对尼姑下手吧。

    心里觉得这样极妥,她就找了笔墨写了陈情的书信,拿镇纸压在显眼的地方,又去角柜的抽屉里翻找,想找两串钱当盘缠,可是连找了几个抽屉,里面摆的都是整锭的银子,最轻的一个也有八两,也找不见铰银锭的钢剪。

    她已决心出家,再拿夫家的钱财就不合适了,可如今身在庐州,去寻找好修行的尼姑庵也要带一些盘缠,少不得拣了一个八两的银锭收好,又另写一张借据给孟公子,听说尼姑做法事也有一些进项收入,等她攒到了闲余的体己钱,再托青儿转还这八两银子给他。

    留好书信,拿了银子,她又去衣柜中拣了两件最朴素的衣裙,打了小包袱,拣干净的纸包了两包点心,拿皮囊装了半袋沙梨水。等做完这些,回头一看,床上的那个人还没醒呢,这可真是离家出走的天赐良机,现在不走,再想走就难了。

    于是,她将小包袱挎上肩头,冲着床的方向三鞠躬,作别了这一位自称是她相公的色狼孟公子。撒由那拉。

    出了门去,经夜风一吹,她才发现自己穿的单薄,是件家常纱裙,冷倒是不冷,却让她冷不丁想起一段关于什么“寒暑不侵”的故事来,依稀是锦衣卫陆大人说过的,她中了个什么毒,从那以后就能寒暑不侵、百毒不近,可是须得在三个月内圆房,否则就被寒气冻伤暖宫,不能有孕了……也不知她跟孟公子圆房了没……没所谓了,反正尼姑不用生孩子。

    走到侧门时,见门闩没插上,也没人守门,她心头一喜,走出门去,正面就有一辆马车,里面传来男男女女的调笑声,言语露骨,听得她红了耳根。待要绕过这马车走,可那一匹驾车的高头大马却伸长了脖子,将她的袖口当成青草咀嚼。

    “呀!”她低呼一声,惊动了马车中的人,男女调笑的声音戛然而止,一个袒露胸怀的汉子钻出来,双眼登时一亮,笑哈哈地问:“这位小meimei,你这是往哪里去?”

    何当归立刻心生警惕,也不理睬他,从马儿口中夺回袖子就跑。

    那汉子暗道一声,装什么装,这大半夜在街上走的,能有什么良家女子,不就是价高和价低的区别。这时,马车中的女人穿好衣裳出来,却是被廖之远打发出宅子的清倌凤姑娘,她出来之后登车,衣衫凌乱,双颊绯红,被赶马的车夫万八一眼相中,强行要非礼她。凤姑娘开始不从,后来强不过,只得含泪半推半就了。

    果然是个清倌。万八逞凶完毕,一见了车上的落红,顿时十分爱惜凤姑娘,自述了他的身家,专给锦衣卫拉私活,这些年颇有积蓄,父母双亡,在京城有房有地,三十二岁还是赤条光棍,想娶她当正室。

    凤姑娘听后一思忖,觉得这车夫除了长得丑些也没什么不好,而且人不jian猾,日后好拿捏,嫁给了他,自己终身有靠,比给那廖少当小妾更有保障,等在京城安身立足了,若嫌这个万八不成材,再图别的打算。于是她答应了万八的求亲,二人心里各喜各的,就马车里洞房了,恰巧被逃家的何当归撞见。

    万八出来一看,魂儿被吊出躯壳一半,车里的凤姑娘就是美人一个,可跟车外这个一比,提鞋都抱歉。可他张口一喊,那青衣绝色扭头就跑,他心里晦气,扭头见凤姑娘出车,就指着那绝色的背影说:“似那样的,在京城卖给大户,能卖五十两,卖青楼去,能卖二百两。”

    凤姑娘笑睨他一眼,嗔道:“她是个大活人,又不是路边的野鸡兔子,随手捡了就换钱。就值三百两又怎样?宅子里还有个值五百两的漂亮夫人,可也是中看不中吃,病歪歪的下不来床。”

    他们这头说着,巷子那一头,奔跑中的何当归一脚崴进沟里,重重磕在路边的石台上,竟就这样莫名其妙的磕晕了。

    万八与凤姑娘的谈话中止,一起望向巷口那个伏地一动不动的身影,两人面面相觑了一刻,万八忍不住问:“这个算不算路边捡来的,能不能拿去换钱?”

    凤姑娘走下马车,去巷口看了一眼,这不就是宅子里面那个被孟公子抱在怀里疼爱的夫人么?

    女人过的是好是坏,都得看命,命好的,生下来就衔金勺子,簪银钏子,戴玉手串,有俊美公子宝贝一样捧在手心里;命不好的,吃苦受累,还处处受人奚落。她出身青楼,打小就学怎么勾引男人,那个廖少也是花钱买她勾引那个姓段的客人,末了她完成任务,廖少还奚落羞辱她,何等不公道。所以说,女人受不受尊重,都得看命……

    “万八,把她捡走,我知道庐州有个好地方,能就地卖了换钱,咱们得了钱好买船票去京城。”凤姑娘笑吟吟地回头冲万八招手。

    ※※※

    孟瑄一觉醒来,怎么都喊不应何当归,腾地坐起来,身上的一匹白虎皮滑落在地。他四下看内室与外间的餐桌边,都不见何当归的踪影,连忙下地寻找。脚掌触地面时微凉,他想起先前洗脚的事,见床边不见了洗脚盆,又见他睡中盖的一床轻暖的虎皮,他微一口气,心底泛起两个幸福的小泡泡。

    “清儿?你在哪儿?”孟瑄含笑唤道,“我渴了,要喝你泡的茶!快给为夫斟茶,来一道云雾茶!”

    呼——半掩的窗户被夜风吹开,吹动了桌上镇纸压着的两张雪笺纸,沙沙作响。

    孟瑄皱眉,笔墨怎么都放在餐桌边上?谁放上去的?他一步步走过去,拿起来一看,当先一张是借条,纹银八两;底下一封是诀别书信,青山不改绿水长流,她要出家当尼姑,不必挽留!

    ☆、第556章 孟家十一虎将

    更新时间:20140127

    五日之后,四月十四,依然没有找到喝了孟婆汤之后离家出走的何当归。孟瑄将方圆百里的尼姑庵翻遍了,也没找到他想找的人、

    想要的消息没捞着,不想听的消息却接踵而至了——青州有小股流窜的异族人,把知府衙门合围了,府兵中邪,自相残杀,那些异族人捉住青州知府王崎为质,发号施令,调遣钱粮,青州局势一片混乱,变成了一座独立王国。圣上闻言震怒,要出兵镇压,属意的大将是李景隆,要他亲自引三万湖广、陕西的驻地兵去青州平乱。

    那李景隆是朱元璋外甥李文忠之子,袭父爵封曹国公,他三十出头,虽然系武将世家出身,却是一名不折不扣的纨绔,自奉召入京后就被应天府的温柔乡绊住了,哪里肯赴这样危险的远征,怎么想这都是一个吃力不讨好、又无油水可捞的“平西大元帅”。

    于是他灵机一动,推荐了“孟家十一虎”,向皇帝恭谨进言说,古来有“让贤”的美德,蒙皇恩浩荡委他以重任,他更要提一个最合适的平西人选。那保定侯孟善有嫡子四名、庶子七名,最年长的三十,最小的十二,个个都是以一当百的先锋将才,其中以第七子孟瑄的天资最高,有调兵遣将的帅才,又跟着保定侯历练了多年,正合出这一趟征。

    皇帝沉吟半晌,宣召已回京述职一年的保定侯孟善入宫。

    话说,上月里皇帝朱元璋微服出巡,察看赈灾事宜,却在扬州清园中遭遇了刺客。刺客的那张脸,朱元璋至少见过两次,还有模糊的印象,虽然刺客临死前高呼,“燕王殿下,您的大恩大德,我来世再报!”可是老朱元璋却记得,这张脸曾经在他的十七子朱权的麾下见过!原来是老十七,竟然是他!

    而刺客刺的不是圣驾,而是知府韩扉之子韩放。那个韩放,不经过其父许可,暗地里纠集了一队府兵,毛毛躁躁地上城郊富人区“刮富”,强收平价粮食。也不找别家,单找上一个清园。据孟瑄之妾何氏言讲,清园是她的夫君孟瑄亲自跑去办妥的地契。那也就是说,韩放是知道这园子是孟家的,属于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范畴,专程带兵来找茬。

    如今韩放已经被杀,他这么做的目的已不可考,但是,这次事件策划者的黑手瞄准的,正是皇帝信托重用的孟家。一旦闹出点儿什么来,一旦孟家被扣上个什么帽子,皇帝他老人家又年迈昏愦,偏听偏信地处置了孟家,那幕后策划者下一步的目标会是谁?

    想到这里,老朱元璋背脊透汗,也不再视察什么灾民分粮了,结合陆江北从南方递呈的两份塘报,不难看出,诸皇子中已经有人嫌他死的太慢,等不及他老子自己咽气,暗地里做起小动作来了!而且不只一二人!好啊,真不愧是他朱元璋的儿子,个个都是志存高远的大雕!

    朱元璋心下一想,虽然刺客的事跟燕王无关,但老四手里的兵权也过分重了,诸藩王中手握重兵的,除了他就是老十七了。那名刺客死前的高喊出的话,也未必传不到老四耳中,他老人家须得做点什么,安抚老四朱棣之心才好。

    彼时他在清园想到这些事,孟何氏侍立于前,应答的言辞颇顺合他心,又听说她散粮给饥民的事被传的有一定影响力了,朱元璋当即决定从中牵线搭桥,让这个孟家儿媳妇认朱棣为父,那一方面可以安朱棣之心,另一方面,孟家跟朱棣做了姻亲,日后将朱棣手里的兵往山海关孟家驻地里调,也好找说法。

    圣驾回京之后,听说皇城里面也不大太平,孟善刚压下去两件尚未浮出水面的事。朱元璋有心抬举孟家,威慑那些虎豹豺狼之辈,于是就借着嘉奖他教出一个好儿媳,清宁郡主何氏的名义,擢升了孟善的爵位,从保定伯升为保定侯。

    孟善明白皇帝的用意,但还是承清宁郡主的情,特意问过了扬州过来的家人,这个清宁郡主何当归的情况。家人是孟瑄安排下的,只说何当归的好话,说是陆江北的外甥女,因为她年纪小,又是在外娶的,因此就暂时收作妾,自进门后温良娴淑,cao持家务井井有条,进言孟瑄劝学劝武劝常回家看看。

    孟善听后很满意,再加上燕王的那层关系,虽然何氏只是半路认的女儿,但“燕王之女在孟家为妾”的话,说出去也不雅听,于是有意让孟瑄明媒正娶一遭,该补的礼补全,让何氏做瑄儿的正室。

    可把这个决定拿去他夫人苏氏那里提,苏氏却有不同的看法,说外面私聘的也抬成正室,岂不给瑄儿几个没娶亲的兄弟树立了坏榜样,此其一;其二,陆家的外甥女进孟家门,只让她当了个妾,回头认燕王为父,孟家立刻就将她扶正,听到外人耳里,明事理的人还好说,那些爱嚼舌根的小人,岂不要嘲笑孟家树大皮厚,也学会见风使舵、攀附权贵的那一套了。

    孟善听后沉吟不语,心知他夫人的理由都是“莫须有”的可能性,“可能”给其他子弟的纯善带来坏影响,“可能”被人说闲话。而且这何氏也不算瑄儿的外室,是早几个月老四孟兮在扬州相中,做媒说给瑄儿的良家女子,长辈、媒人都俱全,决没有苏夫人说的这样危言耸听。

    不过孟善体谅夫人心意,小七是夫人最疼爱的儿子,小七的正妻,她当然想亲自把把关,要是三不管七不问的让他们自己内部cao作了,夫人她恐怕要大半年身心不爽。给几个儿子物色好女子,已是她近年来最大的乐趣,整个孟家,谁敢褫夺了去?

    于是孟善一番计议,先抬那清宁郡主做了小七的侧室,叫家人传话去扬州,邀她夏天时过来京城避暑,吃吃这里的瓜果,暗含让婆婆相媳妇的意思。而苏夫人心里的最佳人选并不属意清宁郡主,一个把小七绊在扬州将近半年、连正经家门都不沾的女子,怎么想都有点狐媚子的样子。而且老爷的爵位升了一级,里面还有清宁郡主的功劳,要是为这个而抬她做七奶奶,难免惯得她骄傲,不顺从长辈。

    因此,苏夫人当机立断,打点了京城里最红的几个媒婆,让她们留意各家的好女儿,相一个模样好、性情好、八字相对的来,只要人材好,家贫也无碍。

    十日里,果然挑出三家来,苏夫人比照着女家递来的画像,听了媒婆的舌灿莲花,不禁动了心,正踌躇着是直接下聘,还是等小七回家自己挑挑,是长脸的看着顺眼,还是圆脸的看着可爱,还是三个都好,一起聘进来给七房添点儿人气。她这里还未拿定主意,那里已从宫中发来一道圣旨,接旨的是老爷孟善,是皇帝让孟瑄、孟贤、孟颀调湖广、陕西的驻地兵去青州平乱的圣旨。

    老爷接旨后去了苏夫人处,面上不见喜色,连连摇头叹气。苏夫人甚是奇怪,皇帝重用孟家子弟,这不是件好事吗?难道他不为瑄儿有机会掌帅印而开心?难道是担心儿子的安危?不可能吧,从前瑄儿他们几个打的硬仗多了,这一次听说不过是小股的不足千人的叛匪,一听就很轻松,老爷怎么面色如此凝重?

    孟善欲言又止,最后只叫来副将文远,让他跟着二公子孟颀,携圣旨去湖广调兵。孟颀也是庶子,今年二十三岁,不过他生母死的早,是苏夫人养大的第一个儿子,母子感情深厚,于是孟颀临行前来给苏夫人磕头,苏夫人叮嘱他处事莫急躁,事缓则圆,等看见他七弟,也这样叮咛着小七。苏夫人见老爷起身去更衣,又跟孟颀密语了几句,孟颀恭谨地记好,退下。

    自从接到圣旨,苏夫人见老爷一直不大畅快,她也没了给小七物色正室的心情,就暂时搁置了这件事,只盼能早点听见青州告捷的消息,宽一宽老爷和她的心。

    而孟瑄从扬州北上之前,虽然是专为找和廖青儿一起失踪的何当归,但给家里报备的却是去游学,身边服侍的人也五日一报,往孟家捎信,告诉老爷夫人他们的行踪。因此圣旨要孟瑄青州平乱的事,隔日就传到了庐州,还附带老爷孟善的家书,叫孟瑄即刻动身前往青州,不用再往南折返了,调兵之事,全交由他二哥孟颀去办即可。

    孟瑄听到这些朝堂之事时,正是四月十四的傍晚掌灯时分,他刚从第五十五座庙里找回来,没精打采,半死不活地进了家门,看什么都是满目寂寥。

    他暗自后悔给何当归吃四叔的那个劳什子药,已经悔青了一整根肠子。四叔真会骗人,说什么洗去她的记忆之后,她就会爱上睁眼看见的第一个男人,从此一心一意全心全意的只跟着他一个。于是喂她吃药之后,他寸步不离的守着她,还把他自己沐浴匀面、涂脂抹粉,打扮得好光鲜,好让她的爱意来得更猛烈一些。

    谁知四叔是一个骗子,清儿醒后,睁开她的一双清凌凌的秋水眸,瞧见了他近在咫尺的笑容灿烂的大脸,不光没被他迷倒,还吓得哇哇大叫,嘤嘤啜饮。他对她百般爱怜,可她隔天就裹一个包袱出家去了,可见那个孟婆汤是个坏药,可见是四叔坑了他,又坑走了他的清儿。

    悔之悔之,悔之晚矣!

    ☆、第557章 纨绔子孟小七

    更新时间:20140127

    孟瑄之所以要去青州,原是因为青州暴乱的事,在坤空间那边,李景隆举荐的是他三哥孟瑛。孟瑛的名气大于实力,在青州时吃了大亏,不光在皇帝那里打了叉号,还受了不小的身心创痕,几年过去都不能平复。孟瑄本是打算在青州的流血事件发生之前,静悄悄的把逆魁一绑,让此事消弭于无形,连皇帝那里都不必惊动。

    如今才几天耽搁的工夫里,那件事就突兀又意料之中的发生了,而且因为在这边,他展露过几次才华,所以李景隆反而知道他,不知道他哥,跟皇帝提的挂帅人选也是他。这原本是一件比较好的事,可以让孟瑛免于逆境,但,那是建立在何当归没有失踪的前提下,现在么——

    他觉得再找不到她,自己就如那截断了根茎的树木,半点生机都找不着了。往床上把自己一扔,他四仰八叉地躺开,跟那个来报信的人说:“我生病了,既然皇上同时指派了大哥二哥,他们又都是胜我十倍的人,那么,我晚去一些时日,想来也是无碍的。反正圣旨没限定日子,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我病得很重,去了只会拖累他们。”

    报信人李间从未见过这么没精神的孟瑄,看起来丢魂儿似的,眼神散乱,说话有气无力。而李间也懂一些歧黄之术,看七公子面色又不像重病的样子,难道是年轻历少,听说他自己要独掌帅印,所以就吓成这样了?这也有可能,七公子再能,也才十六岁,换别家孩子接了这样的圣旨,早跟太太老太太抱头痛哭去了。

    于是李间焦急地劝说:“七公子,此事事关重大,可不能在这里掉链子呀。听说宫里的皇上听说青州之事,龙颜震怒,要把那没用的青州知府王崎给法办,连坐全家,可见皇上对此事的关注度。虽然青州之行凶险,可有大公子二公子帮衬着,绝不会出什么岔子,关键是你本人得到场。哪怕等点卯之后,你留守后方‘指挥坐镇’,让二公子他们去拼杀,你的人也得上一趟青州。”

    他这话明摆着就说,孟瑄胆小怕事,虽然没有不敬的意思,但谁听了不气,男人都禁不住被人小视。可失忆小妻子一跑路,想到可能发生在她身上的种种事故,孟瑄连生念都绝了一半,这样无礼的话也刺激不到他了。

    他大睁着无神的双目,眼轮微微动了动,苦笑道:“那你准备车马,拉我去青州吧……要一辆带床的车,我生病了。”

    李间松口气,连忙安排下了,当夜就起程动身,十几人的车马队伍往青州而去。先登船走了半宿的水路,又移车马下船,开始走旱路,一直走到第二日晌午方歇。李间是孟善的心腹门客,孟善的指令是叫他报信即回,可眼见七公子临时怯场了,他只好充任管家兼奶娘,一路护持到青州再说。

    同时,他也听说了大公子孟贤和九公子、十一公子同时在青州附近断绝音讯的事,又传书给京城孟府,咨询老爷意见。大公子失踪,七公子生病,二公子到底也年轻,是否再从山海关急调两员大将来救场。

    如此,又连赶了三天的路,因为七公子一直在马车里养病,道路也不好走,遇到马车过不去的狭窄山路,李间还要赤膊上阵,亲自背七公子过去,连马车也得拆了绑在马背上运过山路去,因此行程极慢。李间心里十分焦急,禁不住暗暗埋怨保定侯素日将七公子捧得太高,如今登高台了才知道不行,怎不叫人扼腕!须知圣旨大如山,他一个人不行,要累及很多人的。

    却在当日下午,七公子又哭又吐,口中呓语着什么话,转瞬陷入昏迷之中,人事不知,连气儿都喘不匀了。李间才慌了神,颤颤巍巍地给七公子诊脉,竟瞧不出什么毛病,也不知该下什么药。何况他们半路上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开了方子也无处寻药去,真真急死人也。

    这个时候,有个蓝衣蓝裙的农家姑娘走过来,看了一眼,说他这是染了当地的风疾,吃点药茶就能缓解。她臂弯上挎的篮子里就有药茶,斟出半碗来喂七公子吃了,果然气息平顺很多。

    李间大喜过望,给那个蓝衣姑娘十两银子,让她跟他们的车马队伍去青州。那姑娘说她不卖身为奴。李间连忙说,不是奴婢,就算花钱买个她的脚程,来回不超过一个月,事后还有厚谢,若担心家里,还可以派一个人去说。姑娘说不用告诉家里,但她想来就来,说走便走,不拘什么时候就走了。李间也答应了她。

    于是蓝衣姑娘上了马车,孟瑄睡在榻上,姑娘端个凳子坐在一旁照看他。他清醒的事后不多,醒了话也不多,喝她的药茶喝了几日见效,他渐次好起来,见这蓝衣姑娘纤薄的背影很像何当归,于是他忍不住多跟她讨碗茶,说句话排遣心绪。姑娘怕生,不大理他,十句里才回一句。

    就在马车轱辘即将碾上青州地面的时候,李间终于有了盼头,原来,京城的老爷接获了他的传信,正逢三公子孟瑛与萧姑娘从北方办事归来,老爷见三公子长大不少,眉目间有了历练之后的神采,老爷心下欢喜,就奏请圣上,加派了孟瑛去青州帮忙。于是三公子与萧姑娘又马不停蹄地往青州来,正好追上他们的车马队。

    双方勒停了缰绳,李间总算等着了一个像样的主子,连忙把一腔赤诚说给孟瑛听,而萧素心离开这两个月里,没有一刻不惦记孟瑄,听说孟瑄生了病,连忙奔向马车,掀开车帘去看,跟一个肤色白净、眉目细长的蓝衣姑娘打了个照面。

    “你是什么人?”萧素心的心里急慌,口上也不大客气。据她所知,孟瑄从来不用奴婢,不喜闻一般的脂粉味道,这丫头是谁?

    蓝衣姑娘低垂着眉目,也不答话,从小凳子上起身,要下车去。见她这样的神情,以及有些“傲慢”的态度,萧素心疑心她是孟瑄收房的丫头,大感不爽。纱帐后面,背对她们躺着的孟瑄被惊动,回头见萧素心来了,起身招呼她喝茶,又叫住正在下车的蓝衣姑娘:“好jiejie,再给倒两碗茶。”

    蓝衣姑娘倒完茶,就一言不发地下了车,孟瑄捧着茶碗满饮一口,招呼萧素心:“快趁热喝,这个茶热烫烫的时候最好喝。”

    萧素心推说现在不渴,茶碗动也不动,关切地问了几句孟瑄的身体状况,然后试探地问道:“听说,你跟那清宁郡主在庐州走散了?你一直都没找见她?那,你现在打算怎么办?”

    孟瑄被她一语戳中了心伤,回答不上来,掩口咳嗽两声,然后猛力灌茶,喝完他这碗,又去喝萧素心那一碗。

    话说,萧素心虽然人不在扬州,可她“眼、耳、神、意”都埋伏在孟瑄身边多年了,打头的是一个熠迢,其下还有不少下人,都买她的账,肯收她的银子,定期向她报告孟瑄的起居和近况。这一回,熠迢没有及时汇报,却有其他三名下人各自给身在北方的她传递了消息,将三份儿消息综合在一起,她对孟瑄最近的境遇可谓无所不知了。